高原气象
    主页 > 期刊导读 >

轩岐精言(32)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此语出自《黄帝内经》。守,镇守;使,役使。阴阳互为内外,须臾不可分离。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阴阳互根。就人体的生理活动而言,物质与功能的演变过程,就包含阴阳互根的道理。功能属阳,物质属阴。功能以物质为基础,物质以功能为表现。功能表现于外,物质镇守于内,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此生生不息。如果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一旦失常,那么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乃至危及生命。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此语出自《黄帝内经》。本句应作“养神则精,养筋则柔”。阳气有气化温煦功能,人体的神,赖阳气以温养,才能屈伸自如。当然,不独筋需要阳气的温煦,整个人体皆离不开阳气的这一功能。临床上阳气亏虚患者常见精神萎靡不振,思维迟钝,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苔白脉细等症。可见无论人之形或神,均离不开阳气的温煦。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此语为汉代董仲舒所言。这是先秦及汉代对世界物质性的基本认识,认为天地是由一种精微物质——元气(原气)所构成的。《庄子·知北游》说:“通天下一气耳。”一元之气又分阴阳两端。《淮南子·天文训》:“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和合而万物生。”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故分之为二,合之为一。阴阳之气在一年中消长不息,又分为四时(即四季),派生出五行物类。首先,这里的阴阳五行理论均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可以认为这是祖国医学阴阳四时五行的雏形。这种辩证的、朴素唯物的观点,很快渗入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用以解释人类的生命现象,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眼通五脏,气贯五轮。 此语为宋代王怀隐所言。“五轮”指血轮、风轮、气轮、水轮、肉轮,用以说明眼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病理现象。血、风、气、水、肉五轮分属五脏:内外呲的血络归心,称为血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瞳子属肾,称为水轮;上下眼睑属脾,称为肉轮,所以说眼睛通于五脏,而五脏的精气灌注于五轮。这一理论在眼科临床上有重要意义,临床可通过对眼睛不同部位形色变化的诊察,测知相应脏腑的病变;同时,眼睛不同部位的病变,可以通过治疗相应脏腑得到痊愈。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此语为明代医家张介宾所言。一分为二是阴阳学说的根本核心,它是用二分法来认识自然(包括人)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一,可以理解为整个世界,也可理解为一个事物。大而整个世界,小而一个事物,均有阴阳可分。一分为二,说明了阴阳无限可分,阴和阳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再分阴阳。如以昼夜言,昼为阳,夜为阴。昼中又以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一尺之竿,日截其半,无法穷尽。一分为二,又有阴阳即对立又统一之意。世界上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发明的属性既是相对的、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如以气血言,气为阳,血为阴;但气可生血,血又可载气。气血皆为人体的基本物质,合之为一,分之为二。所以张介宾将历代理解阴阳学说的百家之言归结为一句话:一分为二。言简意赅地解释了事物内部存在的既相互对立、相互矛盾,又协调和谐的结构关系。 不明藏府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此语出自清代医家喻昌所言。藏府即脏腑。脏腑经络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础,是中医一切医疗活动的出发点。如果医生对于脏腑经络的分布、功能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没有详细的了解,就难以对疾病的病位、病理、演变等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治疗当然也难见效。 《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 此语为清代医家恽铁樵所言。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和自然科学的限制,《内经》虽然对脏腑的形态结构也有所论述,但其重点并不在于此。《内经》偏重于对功能气化的认识,偏重于五脏与四时的相应关系。比如《内经》所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就不是对脏腑位置的论述,而是指气机的升降。圣人面南而立,肝应春在东,其气主升,故在左;肺应秋在西,其气主降,故在右。由此可知《内经》之脏腑,非实质之脏腑。 六腑以通为补。 清代医家叶桂本句是对“六腑以通为用”的进一步发挥。保持六腑的通畅,保持六腑气机的正常,就是对六腑功能的资助,也就是说,六腑以通为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