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高原,有群行军路上的“追光者”
“试验走不出靶场,便连不到战场。任务不只在眼前,还有远方的实践。”这是陆军驻陕某试验区高级工程师袁宏学第二次来到西藏林芝,作为组长,他带领了一支十几人的“追光”团队来到位于祖国西南的雪嘎沟谷,实地收集光电测试数据,为某装备试验任务提供精准依据,服务未来战场,不负最初的理想和赶路的星光。这群光电测试人称自己为行军路上的“追光者”。
北纬28°,喜马拉雅山山脉东南部,一条宁静神秘却又富有生命力的沟谷安静地躺在这里。雪嘎,在藏语里指“雪山下的河谷”,这里四季常青,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与7294米的加拉白垒峰隔江相望,沟谷内灌木丛错落有致,充盈的雨水让各类植被在这里肆意生长,适宜的温度也让这里成为动物们生息繁衍的自然天堂。放眼望去,是一片原始森林最初的模样,“微缩小江南”尽收眼底。
林芝风景
然而,“追光”的路远没有风景这般美好。当车子摇摇晃晃驶入平均海拔3700米的米林县城时,高原反应给“追光者”们当头一棒,头疼、呕吐,像是大自然的“戏谑挑衅”。随着时间的推移,挑战接踵而至。在这里,水烧开只有80℃,肠胃不适,身体浮肿,吃不下东西;频繁失眠,休息不好,头晕目眩,因缺氧无法集中注意力,很多人明显感到身体异样;加之沟谷内大风呼啸,暴雨倾盆,蚊虫肆虐……美丽的风景已经不能麻痹大家的神经,这一切都在挑战着这群“追光者”的生理和心理极限。
最致命的是,从进入沟谷的第一天起,因为大雨,很多原本在室内使用的设备在室外无法正常运转,试验任务因此一度“叫停”。
在驻地单位调研
“要知道,这些都是未来战场上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工程师廖俊勃回想之前他们所做的种种准备后心有所悟,“不打无准备之仗,这里的准备不光指前期的预想预判,也指遇到困难后我们的处理方式。”
试验团队沉下心,用两天时间攻克难题,跑到驻地气象场所、边防连队、居民家中寻找良策,手中长长的困难清单最终被一一攻破。果不其然,实践经验永远胜过理论推演。来到高原的第四天,他们决定重启“追光”任务。
雪嘎通道标识碑
雪嘎沟谷
雨下了整整一夜,早上六点,天还没亮,“追光者”们已经出发,载着测试设备和不服输的信心,再次驶入对他们并不友好的雪嘎沟谷。
选地点、搭帐篷、架设备、记数据……有了“实战”经验和充足准备,“追光者”们突然觉得,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搭建帐篷
测试点驻扎处
开头的顺利却并没让工程师廖俊勃放松警惕:“连续几天的暴雨,雪嘎沟谷里湿气过度饱和,光电仪器的精密性决定了它们对温度和湿度极其敏感,稍有受潮,便会出现误差,甚至会当场报废。”
点位选定好,接下来正式进入测试,现场环境太多的不确定性让大家变得小心翼翼。
测试现场
测试从24小时不间隙到48小时不间断;沟谷内没有信号,也未通水电;雨季泥石流频发,时不时有碎石“从天而降”;野生牦牛“偶尔光临”;距测试点一米外的河流,因下雨水位不断上涨,已经紧逼警戒线,这些都给试验团队完成任务带来极大的考验。
某天凌晨1点,雨还在下,沟谷内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两面山林里“野兽”嘶鸣声忽远忽近,帐篷旁的河流声越来越大,帐篷内已经感受到了水汽,仿佛下一秒就要冲破河堤涌进来。
“不好了,油机停了!”士官李晨无暇顾及高原缺氧不能大幅度活动的原则,在帐篷外大喊道,马上就因用力过猛,感到一阵头晕,踉踉跄跄返回到帐篷里坐下来缓了好久。帐篷内正在处理数据的助理工程师徐轶君还没反应过来,电脑已经跳电关机了。
午后的雅鲁藏布江
这一夜,他们打着手电筒,战战兢兢地“摸黑”撑了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