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为什么热衷于向高原地区发展?
契丹确实是一个非常奇怪也非常可爱的民族,虽然也是北方游牧民族,但了解辽国历史的人应该都能体会到,契丹民族和蒙古族或者女真族是不一样的,在对待汉民族和汉文化时,他们的包容性令人吃惊。
契丹开创性的采用\"一国两制\"制度,用汉族制度管理汉人,用契丹旧制管理契丹人,如此细心的民族平等政策,和后来的元朝制度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辽国的疆域在最南端仅仅到达幽云十六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和山西,但辽国的西部边境一直到达阿尔泰山,东部到达日本海,向北控制了整个蒙古高原,可以说辽国疆域要远远大于后来的金国,那么为什么后来的女真选择南下,而契丹却选择了北上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
在契丹初期,除去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外,对辽国政治影响最大的就是述律太后了,太祖不仅是耶律阿保机的头号大谋士,更是直接决定了第二代皇帝的人选,因此,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辽国的国策,述律后是草原保守势力的代表,一直对南下中原不感兴趣,在太祖在世时,太祖皇帝试图南下入侵,述律后就苦口婆心的劝诫其不要南下,在辽太宗时代,太宗皇帝试图南下,她再一次提出质疑。虽然最终太祖太宗都还是选择了南下入侵,太宗甚至直接灭掉了后晋,但结果都是失败的。
最终在中原呆了几个月就生病,决定撤回草原,自己还在撤退的路上病死了。这么一个失败的统治经历,让接下来的契丹皇帝都不敢再抱有入主中原的想法。即便是后来的辽圣宗时期,辽国达到国力的鼎盛局面,在军事层面也已经远优于北宋,但辽太宗包括萧太后本人也都没有要直接灭掉北宋的想法,两个国家最终签订了澶渊之盟,辽太宗和宋真宗还互为兄太宗去世后,辽国从此遵从述律太后的意愿,再也没有主动南下,直到宋太宗赵光义两次主动北伐,辽国才不得不选择反击和报复。辽太宗的经验教训。辽国皇帝就没有过定都中原的想法?当然有,而且也这么做了。辽太宗不顾自己母亲述律氏的劝告,执意南下中原,也顺利灭掉了后晋,自己还在中原搞了登基典礼,但很快他就改变了主意决定北返,理由一是中原的天气过于炎热,契丹人无法忍受,二是中原百姓难以治理,起义频发。
随后的一百多年里,宋辽两国都是和平相处,直到辽国的末代皇帝天祚帝时期,女真人建立金国即将推翻辽的统治,他还信誓旦旦的说,如果女真人真的来抓他,他可以跑到兄弟国家北宋躲避,而当时的宋徽宗还真的联系了他,表示愿意接纳,可见两国的关系好到了什么地步,这绝不是表面文章。
总而言之,辽国似乎非常满足他们的疆域,有了太宗皇帝的前车之鉴,他们对于中原汉地似乎也没有了那么大的兴趣。除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外,契丹军队基本征服了其他方向的全部民族,包括女真、回鹘、党项、室韦(蒙古人前身)、高丽、突厥等等,整个蒙古高原都在契丹的掌控之下,直到辽国灭亡后,没落贵族耶律大石为躲避女真追杀逃到了北方草原,仍然受到了其他民族部落的热情接待,可见契丹在北方草原的影响力。
辽国210年历史(不计算西辽在内),对中国北方疆域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至于直至今日,俄语和阿拉伯语还把中国称作\"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