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进风雪!高原冬季练兵,既要“烧卡路里”更
这是风雪高原最为“冷酷无情”的时令。官兵们可从很多细节上,真切感受到这里的冬天:狂风暴雪总是说来就来,有时一夜过去,积雪便把帐篷堵得严严实实;极寒的低温仿佛要冻结一切,在室外活动不足5分钟,眉毛上都是冰碴儿……
在如此地域和环境中开展实战化训练,新疆军区某合成师其实并没有太多经验可借鉴,也没什么“前路”可循。翻阅往年的冬训数据,虽然不少部队有过“征战”记录,但系统性的经验少之又少。
人员、装备置于恶劣环境,练什么、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能不能经得起考验,闯出一条驻训新路?这成了上至该师党委一班人、下至普通一兵需要认真面对和着力解决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一支合成部队的高原突击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王雪振 冯毅
新疆军区某合成师官兵在海拔5000余米的雪域高原开展冬季大练兵活动。图为官兵进行匕首操训练。胡碧渝 摄
直面矛盾
我们到高原干啥来了?“猫冬”肯定不是正确答案
“高原训练太难了!”
这是该师某合成团六连四级军士长郑永强的切身体会。
那次,“武教头”郑永强组织连队进行装甲通信专业训练。为了适应高原环境,训练伊始,他适度放宽了训练标准、降低了训练强度。一整天下来,还是有两名战士因高原反应提前退出了训练。
训练刚展开就出现减员,郑永强被责令在连队行政例会上作检查。这件事传到官兵耳朵里。有人认为,这是不顾客观实际的盲目组训;有的甚至说,在高原上组织军事训练不科学。
又是一个平常的训练日,雪大风急。
因受恶劣天气影响,训练场上悄无一人。帐篷里,官兵们正在听连长马冬园讲军事理论课。这段时间,马连长连着一堂课一堂课地讲,大家耐着性子听。
眼瞅着帐篷外雪花飞舞,马冬园此刻最想做的事,是带着官兵冲进风雪,好好舒展一下筋骨,做一做战术动作,真刀真枪练一番。可一想起郑永强的“前车之鉴”,他那种冲动又不得不平复下来,咬着牙把视线挪到书本上。马冬园给自己打气:坚持就是胜利。
想训摸不到门道,训时又放不开手脚。这让官兵心里装着几分无奈、几分憋屈。
难道整个冬天就这样“猫”下去?也有连队大胆组织训练,呈现的场面却是:官兵不敢放开跑放开跳,以往干净利落的“三步登车”变成了“慢动作”……
一位团长坦言,极寒缺氧条件下,官兵其实也一度存在错误的补偿心理,觉得在如此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存都是问题,还那么拼干什么?单论艰苦程度,在这里“躺着就算奉献”。
但问题是,躺着能打胜仗吗?
躺着的确不能打胜仗。可一旦出了安全问题,造成一定的后果,责任谁来负、谁敢负?
“练还是不练?”这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却成了“艰难抉择”。
其实,问题也没有那么复杂。一次连队组织讨论,某火力团战士陈明问了连长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我们到高原究竟是干啥来了?
答案有很多种,可“猫冬”肯定不是正确答案。
“必须做出改变!”该师一名主要领导说,官兵的冷暖疾苦各级都放在心上,那么战斗力的涨落起伏更应被每个人放在心上。
走出误区
高原驻训不是仅仅为了生存下去,而是为了能打仗、打胜仗
“我们当前对军事训练的认识确实存在偏差,问题主要出在师党委这里。”议战议训会上,师领导带头反思。
该师组成考核组对各团军事训练水平进行考评,结果显示,基层经常性、基础性战备工作落实不够扎实。
师党委班子深刻自省:“过去的一段时间,驻训高原我们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加强过冬保障上,想着法子把官兵吃、住、乐搞上去,而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保持练兵备战的高标准、严要求,只求过得去,没求过得硬。”
有几个现象被摆了出来——
过去,某团机关为保障部队顺利过冬想了不少办法,板房、煤炭、保温篷布一趟趟运往驻训地,还有文化娱乐的投篮机、唱吧……
各营都建起了野战文化俱乐部,连里也有图书室、娱乐室,唯独没有室内训练场所。
机关下基层检查,对占用正常训练时间干杂活、出公差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哪个单位在过冬准备上出了纰漏,一定会被郑重其事地记录在案,当天晚上就会被讲评通报,搞不好还要写“情况说明”。
“这一现象,正是和平积弊的体现。”在某合成团三营营长王晓磊看来,抓好过冬保障,目的在于更好地练兵备战,让官兵不因衣食住行而烦恼,并非一味追求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