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气象
    主页 > 综合新闻 >

青藏高原变暖变湿,青海发生了哪些变化?

原标题:【今日视点】青藏高原变暖变湿,青海发生了哪些变化?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气候总在变化的道路上,却给人类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除其自身变化的敏感性外,更重要的是其会对高原和周边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么,身处高原的我们,曾在哪里感觉过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在我们的眼中气候变化是以何种形式出现?而我们为应对气候变化又做了哪些思考?

母亲河从化隆穿城而过,这是一座绿色从黄河岸边走来的城市。摄影:樊永涛

干旱、寒冷是青藏高原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但科学研究表明,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正出现变暖变湿的新趋势。

变暖意味着气温升高,变湿则意味着降水增加。近年来,住在高原上的青海人真切地感受到青海的环境和气候正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

夏季的西宁南北山更绿了,下雨时节像极了烟雨朦胧的江南;湛蓝的青海湖越来越大了,千亩油菜花环湖开放像一幅幅水彩画;牧场上的牧草更丰美了,三江源头美不胜收的千湖美景再现;昔日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星星点点的绿慢慢成片成片生长……

藏羚羊在可可西里地区活动。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21世纪后青海呈升温趋势,各地进入多雨期

在格尔木工作的崔涛家住西宁,长期往返两地,十年间,他明显感觉到这一路的风景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路边都是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意,现在随着小气候的变化,路边的绿色正逐年增加,一路上还能遇上几场小雨,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

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智青松多镇的牧民才仁,看着自己栽种的树苗一个个都发芽了,不禁感慨这几年的气候还真是给力。才仁说:“这几年久治雨水特别多,栽种的树苗人工浇水次数明显减少了,但树苗的成活率却比往年高了。”

干旱少雨的柴达木盆地和海拔3600多米的三江源地区降水增多,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气候变化,这些变化也一一被青海省气象局气候中心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从1961年到2019年,青海省年平均气温2.2℃ ,总体呈升高趋势,升温率每十年增加0.38℃。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增温幅度较大,与1961年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2001年至2019年年平均气温升高1.3℃。各地呈一致的升温趋势,青海西北部升温幅度较大,青海东南部升温幅度相对较小。

从1961年到2019年,青海省年平均降水量为372.2毫米,呈增加趋势,增幅为每十年9.2毫米,在2018年达到近60年降水量最多值,为484.2毫米。从年际变化来看,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期年平均降水量波动幅度较大,90年代降水量偏少,为少雨期,进入21世纪为多雨期。从空间分布上看,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江源大部分地区及祁连山区年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其中乌兰降水量增幅最大,每十年增加26.4毫米。

“根据目前记录的气象要素分析来看,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都是我省气候发生变化的一个‘信号',这是我省气候变湿变暖的一个新趋势。”青海省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李红梅说。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全球正在经历以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过程。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表现出了更高的升温率,其升温率约是全球同期平均升温率的两倍。青海是青藏高原其他省区当中升温率最高的,其中柴达木盆地升温尤为明显,升温变率每十年增加0.49℃。”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正研级高工、青海省生态气象中心主任周秉荣介绍。

西宁降雨量过去仅为平均1天1毫米,到2020年一天城区最大降水达77.5毫米

在生态系统中,气候变化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降水和气温作为影响高原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最活跃、最直接的气候因子,对生态环境具有显著影响。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从有气象要素记录开始,科学家就对高原气候变化展开了大量研究。

“中国对气象要素进行大范围观测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目前观测时间还比较短,只能看到气象要素的一些变化,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省年平均降水量增多、年平均气温增加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响应。”青海省气象台副台长、首席预报专家、高级工程师王振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