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气象
    主页 > 综合新闻 >

青海:一门三代气象人“瞭望”高原

中新网西宁6月19日电 题:青海:一门三代气象人“瞭望”高原

中新网记者 张添福

第一代爬冰卧雪保护一张报表,第二代见证莫尔斯电台到光纤自动化的数据传输,第三代城市少年在高原严酷自然环境“大熔炉”里迅速成长……

在中国西北的青海省,祖籍浙江金华永康的一门三代气象人,矢志不渝“瞭望”高原。===PEI_PAGER_PEI===

第一代:爬冰卧雪保护一张报表

高寒缺氧、衣裤单薄、物资匮乏、语言交流不畅、没有房屋、没有现成的样板……1958年,来自浙江永康的青年朱汝完,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海拔近3500米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柯生乡(时称外斯公社)气象站工作。

朱汝完清楚记得,从外斯公社到县城没有路,每次提交报表都需要徒步跋涉100多公里,“其间,仅靠记忆来辨别方向,需要蹚水过河、翻越山岭,走烂泥滩,时常风餐露宿。”

1960年,高原的冬天,河面已经结冰,但到县城必经的一条河很深,河面中间冰层较薄,只能蹚过河。朱汝完用油纸包好报表,将报表和仅有的一双解放鞋,一并放到书包里,捆绑在胸前,就开始趟河。

刺骨的寒气瞬间袭来,朱汝完没走多远,腿就不听使唤,还被浮冰划伤。

因行程太晚怕草原狼群出没,加之身体湿冷已无力行走,朱汝完在牧民帐篷借宿一晚。

而不知何故,装在口袋里仅有的一斤粮票意外遗失。朱汝完忍饥挨饿,仍旧按时将报表报送给县农财科负责同志。

工作任务结束,他只好软磨硬泡向同乡借了一斤粮票买饭吃。回到外斯公社三天后,朱汝完陆续三次收到同乡发来的催还电报。

家徒四壁,朱汝完只能将地窖中仅有的萝卜等,先行通过牦牛驮队带给同乡救急。“我们没有对艰苦条件的抱怨,反而庆幸那张报表能够完好无损地抵达县城。”朱汝完回忆说。===PEI_PAGER_PEI===

第二代:见证莫尔斯电台到光纤自动化传输

朱汝完的女儿朱宇蓉说,从自己记事起,就对父辈工作生活的环境耳闻目睹。1985年9月,她也成为一名气象工作者。

36年弹指一瞬间,从当年打着手电筒、戴着耳机“嘀嗒……嘀嘀嗒”发送指定时段气象数据电报的小姑娘,到如今网络大数据传输时代的见证者,朱宇蓉见证了气象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历程。

气象观测从目测到仪器设备自动化记录,数据传递从原来的莫尔斯电台到现在的光纤自动化传输;基层台站基础建设从毡房、土坯房变成了如今的公寓、大厦;采暖从牛粪取暖升级为现今的电暖器……朱宇蓉说,气象人常年在艰苦、清贫、寂寞中坚守岗位,在危险、简陋、寒冷中守望家园,不仅积累了大量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科学数据,也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2013年,她被借调到青海省雷电灾害防御中心期间,刻苦学习全新的业务知识,最短时间熟练掌握了雷电检测及相关工作,加班加点整理飞机场、风力发电站等大地网检测资料和档案,并注重学习网络应用知识。

2016年1月,在该中心交流学习期满,朱宇蓉被组织调配到新建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气象局。

可新局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她和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整治院内环境,甚至一个人坚守在郊外的局大院200余天。

2020年10月26日夜间至27日,受高原槽和切变线共同影响,同仁地区出现了大到暴雪,人工测雪深达17cm。

作为当班员的她,从26日8时接班开始,就根据州气象台指导认真做好发布《气象决策服务快报》工作,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加强与州台预报员的联防联报。

在27日01时02分发布同仁地区暴雪蓝色预警信号、07时14分变更同仁暴雪橙色预警信号、07时40分发布全市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朱宇蓉和同事圆满完成了同仁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仅次于1960年的最大降雪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充血的眼睛、疲惫的身影……家人和同事都很心疼,朱宇蓉却对能准确及时做好气象预警服务感到欣慰,转过身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坚持坚持,一切都会好起来,我苦点累点没事。”这是朱宇蓉给大家经常说的话。

在与风雨雷电、寒霜冰雪打交道,朱宇蓉始终坚信“一粒沙也有它闪耀的光芒”的信条。===PEI_PAGER_PEI===